1. 确山小提琴专卖首页
  2. 关于小提琴

世界小提琴之乡-克雷莫纳

记得是在小学初中的时候,上海有一股学习小提琴、吉他的热潮。我的堂哥就和几个邻居一起,拜师学了小提琴,每天在家里拉各种练习曲。我对很多小提琴曲子的记忆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什么《亨德尔奏鸣曲》、《野蜂飞舞》、《吉普赛之歌》等等,也知道了帕格尼尼、海菲茨、还有更接地气的盛中国、潘寅林等等。其中还经常听他们说到一个很拗口的名字,据说是个做小提琴的大师,还有此人做的琴的照片。很多年,我一直把这个名字叫成“斯却拉瓦迪迪”,直到这次来到克雷莫纳,才刚刚知道这位小提琴制作大师的确切名字: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克雷莫纳位于米兰东南80公里,米兰中央车站每两小时有班火车直达,中间只有六站,全程一小时十分不到。很多住在克雷莫纳的人甚至就在米兰上班,交通算是非常便捷。其实,旅游者从米兰出发去周边逛的话,一般都是去科莫、莱科、贝尔加莫,或者稍远点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维罗纳、克里米蒂山、加尔达湖等等,或者去西北面更靠近瑞士的马焦雷湖,甚至去瑞士的卢加诺等等。这个季节也可以南下蔚蓝海岸,去南法阿维尼翁看薰衣草。我是在查询波河流域沿线城镇的时候,偶然发现克雷莫纳的。

克雷莫纳
克雷莫纳

波河全长652公里,发源于今天法国意大利交界处阿尔卑斯山脉的维索山,流经都灵、皮亚琴察、克雷莫纳,在威尼斯附近流入亚得里亚海。其全长652公里,横贯意大利北部全境,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意大利三大湖加尔达湖、马焦雷湖和科莫湖都和其相关,说它是意大利北部平原的母亲河应该不为过。当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正是在大冬天从今天的西班牙出发,穿过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波河河谷以少胜多,大败古罗马军队,成长为一代名将。
正是依托波河航运的便利,自公元前218年克雷莫纳建成开始,它就是古罗马的重要城镇。而制作提琴所必须的高质量枫木、杉木,也可以经过波河源源不断地运来。
小提琴为什么会发源于克雷莫纳?这个问题可能要追溯到安德烈.阿玛蒂。16世纪初,欧洲乐器制造的中心是在德国的福森和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地方几乎就是正对着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北两麓的山脚下。据说福森成为制琴中心主要是因为北麓气候酷寒、土地贫瘠,难以靠农牧业为生,只能发展和木材相关的手工业,进而形成乐器制作的传统。至于布雷西亚的乐器制作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个人猜测可能是福森的制琴师们为了躲避恶劣的气候翻山移居而来。

安德烈亚·阿马蒂
安德烈亚·阿马蒂

安德烈.阿玛蒂1505年生于克雷莫纳,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布雷西亚跟随著名的制琴师马丁尼哥学习制琴技艺。很多研究者相信,小提琴就是那个时代在布雷西亚诞生的,至于到底是谁发明了小提琴,现在已无从考证,也许是慢慢演化而来,亦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正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几年后(大概是1521年前后),马丁尼哥居然跟随小弟安德烈.阿玛蒂一起回到了克雷莫纳,在今天的大教堂旁边设立工作室,而安德烈.阿玛蒂继续跟着他学徒。到1539年时,安德烈.阿玛蒂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制琴师傅了,他做的琴比布雷西亚的琴更精美,也更受欢迎,所以,欧洲各地王公贵族的订单纷纷而来。当时的法国王室便是他的大客户,查理九世曾在1564年一次向他订购38把提琴,其中24把小提琴,6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这38把琴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失踪,最终只找回几把。目前存世最早的小提琴正是安德烈.阿玛蒂1564年制作的那批琴中的一把,现存于英国牛津大学阿须墨任博物馆。而同一批中名为“国王”的大提琴则是现存最早的大提琴,收藏于美国南达科塔大学的国家音乐博物馆。
安德烈.阿玛蒂有两个儿子,都继承父业。老大安东尼奥.阿玛蒂未婚无子,老二吉洛拉莫.阿玛蒂,两兄弟所做的琴都联合签名,统称“阿玛蒂兄弟”。在1628至1630年的战乱及随之而来的瘟疫中,阿玛蒂兄弟以及老二吉洛拉莫的妻子女儿都相继去世,唯有儿子尼克拉.阿玛蒂逃过一劫。战后的克雷莫纳提琴制作在先前阿玛蒂兄弟的经营下已经声名鹊起,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尤其是163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一下订购了24把小提琴,要组成著名的“国王24小提琴乐队”。显然,做琴的人手不够了,于是,尼克拉做了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招收学徒。这样卢杰利、安德烈.瓜尔内里、罗杰里先后进入了尼克拉的工作室学徒。之后,大名鼎鼎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也进了工作室,那年他14岁。克雷莫纳历史上的小提琴制作五大家族就此诞生,其中瓜尔内里家族最出名的制琴师是安德烈.瓜尔内里的曾孙耶稣.瓜尔内里,其1743年制作的小提琴“加农炮”和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紧密相连,互相成就了对方,征服了整个欧洲,此琴现藏于帕格尼尼的故乡热那亚,乃该市的镇市之宝。

斯特拉迪瓦里
斯特拉迪瓦里

当然,克雷莫纳最伟大的名字还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其于1690年创立了新琴式,改革了小提琴的细部结构,使得琴音更丰满厚实,传送力更强。如今,你走进小城中心地区,几乎随处可见斯特拉迪瓦里的各种印记。他的各种雕像矗立街头,他结婚时购置的房子如今作为故居供人预约参观,目前居然还住着居民,我站在门前拍照的时候,一位女性住户赶紧把开着的窗关上。该房子的一楼也还开着店,如果不是门前街上的雕像和地下飘逸的签名大字,你很容易会匆匆而过,不留下一丝印象。附近还有一个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馆等等。斯氏一生制琴生涯70余年,总量达到惊人的一千余把,包括部分的大、中提琴,和个别的吉他、曼陀铃等,目前已知存世的有600多把,其最后一把名为“天鹅号”的琴上刻着他制作该琴的年龄:93岁,此琴仍然是目前在用的名琴。那一年是1737年,做完这把琴,其阖然仙逝,驾鹤西去。提琴博物馆那位会几句磕磕巴巴中文的女讲解员说:“你们知道,做琴的人都是很长寿的,但即使这样,斯特拉迪瓦里仍然是属于那种少见的长寿者。”

瓜奈利 1743 小提琴
瓜奈利 1743 小提琴

世界上每一个提琴演奏家都以能拥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为荣,即使凭一把瓜尔内里的“加农炮”打遍欧洲的帕格尼尼,其对收藏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热衷程度也超过瓜尔内里琴。而著名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最为自豪的事情,或许就是他藏有一把名为“大卫杜夫”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2011年,斯氏于1721年制作的一把名为“勃朗特夫人(Lady Blunt)”的小提琴以近9800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史上最贵乐器。
今天,在克雷莫纳的提琴博物馆里,陈列着不少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等的琴,这些琴定期都会被演奏,博物馆也会有这些名琴的音乐会。博物馆边上还有一家提琴制作学校,传授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克雷莫纳提琴制作技艺。这里也是世界各地学琴孩子们的圣地,他们来到这里学琴、听琴、做琴。克雷莫纳的大街小巷里,也有着大大小小的制琴工作室近百家,街边都贴有“Violin Maker”的指示牌,很多游人也喜欢到这些工作室去实地体验小提琴的制作过程,并为孩子预定一把真正来自斯特拉迪瓦里故乡的手工琴。就在我们走出博物馆的时候,一群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学生在一位老先生的带领下进来参观,他们是来边上一个城市参加音乐节的。
当然,除了提琴,克雷莫纳的音乐基因还有早期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意大利歌剧开创者的蒙特威尔第和浪漫主义作曲家庞基耶利。另外,克雷莫纳本身也值得一看,城市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三四百年前的模样,古老的教堂、钟楼、市政厅,还有广场和小巷,时刻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穿越到了罗马时代。这时,一串悠扬的自行车铃声提醒你,人家下班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gxtq.com/23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