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山小提琴专卖首页
  2. 关于小提琴
  3. 知识科普

大提琴演奏大师课后的随想、随感与领悟

那时儿子刚满6岁半,基于“艺多不压身”的传统思维,忽悠着孩子尝试学习钢琴。但结果如预期,坚持了2个月后,儿子明确表示不想学,而不得不放弃了。原本认为我的孩子与艺术无缘,结果偶然间接触的大提琴竟然引起孩子的兴趣。嘿,有门!

大提琴演奏大师课后的随想、随感与领悟

坚持到现在,虽然儿子的演奏水平差得很多,但陆陆续续地领取到各种证书,心里还是有些小小的骄傲。直到亲临朱亦兵老师的大提琴公开课,终于了解到孩子学习兴趣的由来,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和高度了解音乐的内涵。

一、“我”的感悟

理工男特性明显的我,对于音乐的唯一认定标准就是“动听”。但听到朱大师语录,忽然意识到,原来许多“高、大、上”的艺术可以这么理解:

1.学会乌龟的“慢”,技术是靠一点点的“慢”磨炼出来的

引用北京出租车老司机的俗语:不怕慢、就怕站。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依靠“慢”功,细致打磨才能成功。

回想每次因学习“教训”孩子,总要提出:错1次不是问题、错2次也不是问题,连续出错3次就是大问题了,是态度问题。在我家,每当出现重复3次以上的错误时,儿子就要面临严重的惩罚了。

属于“理工男”的我本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带头说着、主持干着“一次成功率”的事情,但对拉琴技术如何提升却没有任何章法。朱大师在公开课上对学生的循循善导、平等交流带来很大启发:从“小”做起,关注“重点”音节。

2.对问题认知的最高境界:吃别人一堑长自己一智

借用另一句的俗语:聪明人“多听、多看、多想”。但孩子天性顽皮、淘气,并且没有任何章法。这也是目前本人最头疼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吧。

3.技术成就的最高境界:每个音符就是一道光,所以具备“没大没小、没头没尾、没轻没重”的特点。

说实话,以前对于练琴质量的认知就是:按照乐谱拉完就行或者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朱大师一句“每个音符就是一道‘光’,而‘光’是值得回味的”,如此解释使我大开眼界,让我重新认识音乐的表现力量。

二、孩子的“紧张”与开心

亲口听孩子说过:“参加大师课很紧张”,但我看来感觉孩子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当然最高兴的就是能和师兄、师姐们共同演出。与其说儿子喜欢拉大提琴,更不如说“很喜欢群奏”的氛围。我很多将儿子家中练琴与群演进行对比,群演时候的表情是最严肃的、最认真的、也是最轻松的,效果往往也是最好的。我猜想这也是儿子喜欢大提琴的原因之一。

三、陪伴与技术表扬

孩子在练琴时,不可避免会遇到遇到音准、节奏等若干问题,时间长了会给孩子造成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拉琴时烦躁、将练习只当做练习而不是技能提升等等。于是乎也想到各种办法,陪伴孩子一同练习:

1.家长的陪伴

儿子练琴是孤单的,所以只要我有时间就会陪伴身边。陪伴中夸奖儿子的技术进步,也责备一些负面的行为。有些时候为了调剂气氛,除中途休息5~10分钟外,还会用些小奖励,诱发孩子练琴的动力。

2.技术方面需要多表扬、多鼓励

音准是目前儿子练琴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之一了,为帮助儿子尽快修正此问题,在经过对儿子拉琴时暴露的问题进行观察,询问老师后制定了办法(甚至是土办法)提升拉琴技术与质量,每次稍有进步便会大声表扬孩子。

四、最后的随语

经历这次朱大师的大师课,与其说给孩子带来艺术的体验,不如说对我本人的再学习:终于看到传说中的低音提琴了。哈哈,原来理工男也是和音乐有共同点的。希望每半年组织一次这样的大师课,真的很好、很及时。

最后,感谢各位主办者及各位老师!感谢儿子的诸位师兄师姐,尤其是大个子的师姐,认真的带着5位“秃”小子们玩手游,让我解放了20分钟。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gxtq.com/2087.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